凤凰花盛开,又到一年毕业季。充满烟火气的杭州从不缺白手起家的故事,坐落在这座城里的浙江大学亦然。
“浙大人在创业上总闲不下来。”华旦天使投资董事总经理张洁如是调侃。
被视为浙大企业家精神偶像的段永平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,他将自己的创业形容为“迫不得已”,并坦言自己“是个懒人”。但实际上,早在读书那会儿,他就跟着同学当过“倒爷”,并通过排队抢购保健口服液,一次就赚到了2000块钱。
史玉柱在大学时也开始琢磨“赚钱”,就读浙大数学系的他,开发了国内首代“汉王”卡,助力个人计算机在国内的普及,也让他在毕业后赚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通策医疗董事长、浙大中文系毕业的吕建明从房地产起家,最后选择深耕医疗领域。在他看来,更为稳健的商业模式比短期盈利更重要。
趣链科技董事长李伟、每日互动创始人方毅、拼多多创始人黄峥,以及如今聚光灯下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……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用硬实力书写传奇,也点亮了浙大系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金字招牌。
竺可桢老校长曾对浙大学子提出过经典两问:来浙大做什么?离开浙大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浙大校园流传最广的“标准答案”是:“混,做个混混”。
这当然是一种调侃,更多是一种对严肃命题的轻松解构。“你能从中看出浙大人精神内核,乐观、坚韧。最重要的,是一种务实的态度,不说空话,这也是求是精神的一部分。”张洁说。
不尚虚文,不慕虚名,是浙大人最显著的特点,甚至对于创业这个话题,相比胜利的喜悦,浙大人同样在意失败的价值。
在浙大各类非正式创业沙龙上,最受欢迎的话题并非励志故事,而是“比惨”。不少创业者告诉我们:“大家凑在一起喝酒,聊的都是之前创业怎么把自己作死了的。”就是在这样又哭又笑的氛围里,所有人的压力得以释放。
创业是九死一生,浙大的创业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。有创业者调侃:“能做起来我们就一起改变世界;做不成,我就先去武林门夜市卖衣服。”
广脉科技董事长赵国民当了半辈子职业经理人,48岁选择创业。“对我来说,这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创业。”但他仍给自己留了后路,“万一破产了,我还能去开大卡车”。
敢于直面失败的可能,创业者才能走向成功。举重若轻,是浙大系创业者穿越时空的精神注解。
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浙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风景,让这里变成民营经济创业的热土。“浙大人,或者说浙江人并不耻于谈论失败。”吕建明说,“你会发现大家对创业失败这件事没啥包袱。公司干倒闭了大不了就去找个工作,以后想好了再来也行。”
当前,社会上不乏对成功者的赞美,但从更长远来看,一片能够宽容失败者的土壤,一方能让冒险者“从头再来”的环境,或许更能激活创新的潜能。
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四层,为方便随时更换,宣传栏的团队介绍用的是图钉钉上的A4纸。这些不断迭代的纸张不仅代表着一个个创业项目的生死,也折射出过去十几年间,浙大乃至整个浙江,对于创业的态度:若知“失败”难以避免,如何利用大学资源尽可能补齐创业者的“认知课”?如何利用政策与城市资源,为创业者们降低试错成本?
今年年初,杭州“六小龙”火爆出圈。在很多浙大创业者看来,背后折射的杭州创业环境或许更值得关注,“人们总想着直接引进六条龙,但没有人注意到,在此之前杭州可能已在孵化六万个龙蛋”。
赞美成功,也要包容失败。只有当创新者们有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安全感,社会才会有更多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梦想家。
大牛证券-合肥配资公司-正规配资平台app-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