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8月份,国共两边联手抗日,弄了个抗日民族大联盟。打这以后,红军就换了身衣裳,归了国民政府管,改名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。这个新队伍里头,有三个师六个旅。
三位师长个个名声在外,到了1955年,他们都被授予了元帅的头衔。但六个旅的首任旅长就没那么耀眼了,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们大多数人都没啥特别突出的表现,只有陈赓是个例外,表现得相当出色。
六个人原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,之前也只是跟三位元帅差了一点点,可咋就突然间差距变得这么大了呢?
1947年的时候,陈毅元帅讲了这么一番话:最近啊,粟裕、陈赓这两个人真是出类拔萃,未来的路长着呢,前途一片光明。他们眼看就要跟彭、刘、林这些人齐头并进了,这可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一大喜事,收获可不小。
这真不是说大话,那时候陈赓带着一支战略兵团独自打仗,手下有四个纵队、九个纵队,还有孔从洲起义的一部分队伍。他们在伏牛山那一带,建起了鄂豫陕的根据地,把蒋介石逼得好几次亲自飞到西安来指挥战斗。
那时候,陈赓兵团虽说名义上还是归刘邓大军管,但实际上他们的战斗力已经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差不多了。中央甚至还琢磨过,要不要成立个鄂豫陕野战军呢。
要是这事儿能成真,陈赓在历史上的地位说不定还能更上一层楼。但粟裕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后,中央最终还是决定采纳粟裕的方案,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。
所以,陈赓跟随着战略焦点的变化,也调整了位置,再次加入到了刘邓大军里面。
陈赓没能当上野战军司令员,心里确实有点小失落。不过话说回来,他在解放战争里那可是大放异彩。后来,他还当上了第四兵团的司令员,一路往南打的时候,连四野的司令员命令,他都敢直接提出不同意见。
这些功绩,是八路军最初那批旅长里其他五位都没能做到的。那么,为啥那五个人在解放战争时没能跟上节奏呢?
一、343旅的领头人是陈光旅长
抗战刚开始那会儿,最出名的八路军旅长得数陈光。1936年12月,他接手了林总的位置,当上了红一军团的头儿。到了1938年2月,他又一次替下了林总,成了115师的代理师长。
多次这样的布局,明摆着中央有意栽培他,想让他成为林总的“后继者”。但遗憾的是,陈光最终栽在了自己的脾气上,115师代理师长的位置,就成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。
陈光好像天生就跟领导合不来。一到山东,他就跟山东分局的头儿朱瑞闹矛盾,拍着桌子吵架。回到延安,他更是直接,当着大家的面就问毛主席:“我到底哪儿得罪你了?”后来去了东北,跟林总也是争吵不断,好几次都闹得很僵。
刚开始过海关那会儿,陈光还挺受器重的。跟罗帅碰头后,他手头还是管了些山东老部队的人马,负责在黑山、北镇那块地方,给我军筑起第二道防线。
不过电台那档子事,让他和林总之间有了隔阂。到了后面,解放长春头一回行动,还有拉法新站那场仗,他都是自个儿决定动手,没等林总下令。这样一来,林总心里头就更不痛快了。
但那时候,冲突还没到达不可调和的地步。第六纵队成立后,陈光还是司令员的头衔挂着。一直到1947年他们南下打仗时,林总让第六纵队撤退,可陈光偏偏不撤,这一下把林总惹火了。林总直接跳过陈光,给第六纵队的各个师下了撤退命令,这样一来,陈光就成了没兵带的司令了。
没多久,陈光就被调到了野战部队之外,解放战争里他就没啥机会大展身手了。这确实挺让人惋惜的,不过话说回来,这里面陈光自己的原因也不少。唉...
二、344旅的领头人是徐海东旅长。
徐海东和陈赓一样,都是咱们国家的开国大将,不过他身体早在打仗那会儿就落下了大毛病。1938年2月份,跟了他好多年的老部下张绍东,就是那个344旅687团的团长,竟然叛变了,这事儿气得他当场就吐了血。
1938年7月份,在町店那场战斗中,344旅原本计划的伏击战意外变成了遭遇战,结果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战士牺牲。这两场意外让中央领导层十分恼火,后来朱老总直接跑到344旅去,亲自负责整顿和训练。这可给徐海东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。
《黄克诚自己讲的事儿》里头提到,朱老总对徐海东旅长那批评,可真够狠的。徐海东本身身子骨就弱,这一来更是扛不住了,就跟上头说,想离开部队去延安看病加学习。后来总部也同意了,徐海东就这么去了延安。
徐海东身体稍微好转点后,新四军那边正好有空缺的职位,他就和刘少奇一块去了华中。到了那儿,他担任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副总指挥,同时还管着第四支队,当上了司令员。
徐海东刚在皖东战斗了几个月,老毛病就又犯了,吐了不少血,只好又去养病。结果,解放战争他全程都没能参加。但话说回来,徐海东以前给中央帮过大忙,有他的特殊贡献。所以,他最后还是当上了大将,排名第二,位置还在陈赓前头。
三、358旅的领头人是卢冬生旅长。
这家伙跟陈赓挺有渊源,小时候还给陈赓家放过牛呢。他后来走上革命这条路,也是因为受到了陈赓事迹的鼓舞。到了土地革命那会儿,他主要在湘鄂西根据地活动,是贺龙身边得力的帮手,做过红二军团警卫营的营长、第七师第二十团的团长,还有湘鄂西独立师的政委,职位可不低。
红军变身为八路军那会儿,卢冬生本来都要当上358旅的旅长了,可偏偏那时候,有人还在说红二方面军有“军阀气”,而卢冬生呢,就成了被批评得最多的那个人。
他性子急,碰到冤枉他的事儿,肯定会马上反驳,结果就被派去学习,但没去成。后来卢冬生腿伤得厉害,就被送到苏联去治疗兼学习,一直到1945年9月,他才跟着苏联红军一起回了国。
中央对卢冬生相当看重,先后委以重任,让他当上哈尔滨的卫戍司令、松江军区的头头。可没想到,有次他出门,碰到苏军的一帮乱兵在抢劫。卢冬生赶紧上去,用俄语大声阻止。那些乱兵一看他气势汹汹,以为他有点背景,怕被举报,就偷偷开了黑枪,把他给打死了。那时候,卢冬生才37岁。
四、说说359旅的领头人陈伯钧旅长陈伯钧,他就是359旅的旅长。他肩负着整个旅的指挥重任,带着队伍南征北战。在他的带领下,359旅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和坚定的信念。没错,说的就是他,陈伯钧,359旅的灵魂人物。
这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干部,原本前途一片光明,可惜因为一时冲动闯了大祸。1937年10月17号那天,在洛川的359旅旅长陈伯钧,接到了上级的通知,让他派几个人去总部拿钱,好给战士们置办过冬的衣服。
陈伯钧可乐坏了,有了这批新装备,部队总算能奔前线去了。他赶紧吩咐旅部的财务老袁,让他去总部把经费领回来。自己呢,就忙着把干部们都叫到一起,商量怎么做冬装,还有啥时候出发去前线这些事儿。
会议刚开始没多久,陈伯钧就听见外面闹哄哄的。他走出去瞧瞧,原来是会计老袁正跟一个年轻司机拌嘴呢。
一问之下才知道,这位驾驶员是从苏联回来的专家,现在在军委直接管的摩托学校里工作,正准备开车回延安。老袁想搭个顺风车,可这位司机宁可空车跑也不乐意捎上他,俩人就这么吵了起来。
这事儿其实挺简单的,陈伯钧就好心好意劝了劝那个司机,可谁承想那司机正一肚子火呢,不光不听劝,说话还挺冲。这下可把陈伯钧给惹急了,他一生气,抬手就给了司机一巴掌。
八路军讲究的是官兵之间没架子,规矩管得特别紧。虽说事出有因,不过陈伯钧这回是真撞枪口上了。没多久,他就被毛主席喊回了延安,不光挨了一顿狠批,还被安排去党校进一步学习提高。
1942年那会儿,358旅从前线被调回来,主要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。这样一来,陈伯钧就有了机会,重新回到了指挥的位置上,做了358旅的副旅长。
六年后,他不仅职位降了半级,而且之后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位置,因此在解放战争中,他很少有机会亲自指挥作战了。
五、说说385旅的领头人王宏坤旅长王宏坤,他就是385旅的一把手。
王宏坤在历史上担任过不少要职,不过说到解放战争,他的名字可能没那么响亮,这主要是因为他更多地在后方忙碌。
他原本是晋冀鲁豫六纵的司令员,但他心里觉得王近山的指挥本事比自己厉害,所以就主动把位置让了出来。他自己呢,就回到晋冀鲁豫军区,帮忙管理日常工作。
之后,刘邓大军深入大别山地区,急需增强兵力,于是晋冀鲁豫军区开始分批组建多个部队前去支援,王宏坤担任了其中第十纵队的指挥官。
不过,王宏坤带着10纵刚到大别山没多久,刘邓领导就让他们去建立桐柏根据地。紧接着,桐柏军区就成立了,而10纵的编号也被取消了。王宏坤呢,还是负责后面的战斗任务。
渡江大战前夕,刘伯承琢磨着,要不让桐柏、江汉、鄂豫这几个军区再各自拉起一支野战部队,凑一块儿组个第六兵团,打算让王宏坤来当这个兵团的头儿。心里还盘算着,要是这事儿能成,王宏坤也能搭上这趟“顺风车”。可谁承想,仗打得那叫一个迅猛,压根儿没再多建兵团的需要了。结果,王宏坤就没能捞到野战军指挥官的位置,自然也就没那么风光了。
大牛证券-合肥配资公司-正规配资平台app-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